第九节 出血性胆囊炎
一、定义
出血性胆囊炎(hemorrhagic cholecystitis)临床十分罕见。 外科教科书及相关专著没有记载,多见于个案报道。 仅有的报道提示其可能是严重应急反应,全身多器官衰竭的一项表现。
二、病因和病理
80% ~ 95% 的急性胆囊炎患者,胆囊内含有结石。 非结石性胆囊炎可因胆道蛔虫、胆囊肿瘤、胆囊扭转、胆囊管狭窄等引起,由于细菌感染或胆囊内浓缩胆汁的刺激,也可引起胆囊颈部黏膜的充血水肿,并发梗阻。 另外一种非结石性胆囊炎是发生于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后的患者,患者多有过低血压、休克等循环动力紊乱,并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,故此时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全身多器官衰竭的一项表现。 出血性胆囊炎病理见胆囊肿大,充血水肿明显,黏膜糜烂、坏死、大片脱落。 发病机制可能为创伤及大手术后休克及低血压,导致胆囊壁严重缺血、缺氧,胆囊血管内膜或上皮细胞发生局限性损害。 此外,大手术后禁食水
缺少缩胆素刺激,导致胆囊内胆汁淤积,继发感染。 另外,创伤且大量输血可使内源性凝血途径被激活,即与凝血因子激活和激肽的产生有关,由于胆囊的血管平滑肌对激肽特别敏感,使胆囊壁缺血坏死,最终致胆囊出血。
三、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往往被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掩盖,伴随急性应激反应或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,如长期禁食、大手术后、败血症及严重烧伤。 表现为消化道出血、贫血等。 患者一般状况差,常伴有肝功能异常,B 超、CT 检查发现胆囊增大,腔内可见血液信号,特别对有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,当急性胆囊炎发作时,要警惕可能继发出血性胆囊炎。
四、诊断
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出血性胆囊炎均伴有机体剧烈的应激反应。明确胆囊腔内出血是诊断的关键要素。 由于出血性胆囊炎属罕见病种,术前明确诊断通常需要排除胆道出血等疾病,可考虑行 ERCP。 最终诊断需术后病理结果证实(图 3 - 9)。

五、治疗
胆囊切除手术是出血性胆囊炎的首选治疗方式,由于患者往往合并严重应激反应或其他脏器功能不全,暂无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可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,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,缓解一般病情,待一般情况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。
|